“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何秋霞1黄强2(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广东河源517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22-01

摘要:随着时间的流逝,“80后”辅导员已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注重“80后”辅导员的培养,分析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并探索其形成原因,对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做好学生工作具有非凡的作用。

关键词:“80后”辅导员;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如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或专指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本文中的辅导员专指高校辅导员。

一、“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剖析

在各大高校,“80后”辅导员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关注“80后”辅导员的成长,研究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不但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寻找到纠正他们的行为偏差的有效途径,避免让其不良的思想行为影响到学生,从而终止由此而产生的恶性循环。经了解研究发现,“80后”辅导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思想行为特点:

(一)自我意识较强。

“80后”辅导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四二一”模式的家庭里,一直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和呵护,更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80后”辅导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为“80后”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普遍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让他们拥有物质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格,自我意识非常鲜明。

(二)职业定位模糊。

社会就业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职业价值定位对于“80后”辅导员来说,显得极其重要。职业价值定位是自我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效统一的价值取向,自我价值定位即确定自己在什么位置、我喜欢做什么及我能做什么。社会价值取向是个人在社会群体中扮演什么角色及其应该从事什么职业。很多“80后”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定位不准确,认为辅导员选拔任用条件相对较低,就不管自己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能聘用自己就签约,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份工作,以致于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显示出不稳定的现象,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三)工作激情匮乏。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可见,高校辅导员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组织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几乎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全部,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身份不断弱化,不知不觉陷入“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随时召之随时来”和“最后的被迫选择”的偏见。同时,繁杂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学校又很少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导致一些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甚少,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工作成果只是带过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也得不到公平的认可,从而导致辅导员的工作激情严重匮乏。

(四)职业倦怠明显。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由于各种原因,许多“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明显,主要表现为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极度疲劳,觉得工作是一种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管理较多牢骚,往往会过分关注自己的福利和待遇。

二、“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成因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研究“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探索,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研究,“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工作负荷过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出现了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的紧缺。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专职辅导员要按1:200的比例配备。但是,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所带的学生远远超过这一比例,甚至达到1:400以上的比例,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的职责界定不明,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工作千头万绪,致使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工作负荷相当沉重。

(二)辅导员得不到公平的认可。

辅导员工作得不到公平的认可是不争的事实,记得在辅导员相关业务的一次培训讨论中,各位同行诉说着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高校的阿丙说自己亲耳听到本校的某专任教师如是说——“奇怪,连辅导员都可以嫁得这么好!个个都开汽车上班?”阿丙无语,自己是一名辅导员,也从事辅导员工作多年,有关议论辅导员的冷言冷语早已习以为常,但让她不解的是:一位高校专任教师竟然会口出此言。难道辅导员就不是人?难道辅导员就应该活的比别人差?难道辅导员就不应该拥有自己的幸福......

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在工作投入方面是高强度和高要求,产出方面是低回报和低发展,得不到大家公平的认可,更得不到大家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从而导致很多辅导员的职业动机和工作热情下降,职业倦怠等问题也由此而生。

(三)辅导员谋不到应有的出路。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领导对辅导员不够重视,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界定不明,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对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很多辅导员得不到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另外,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学生管理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几乎空白,在职称评定中辅导员处于严重弱势的地位。在行政道路上,一方面是高层职位比较短缺,另一方面是辅导员得不到公平的认可,严重阻碍了辅导员的上升空间,从而导致很多的辅导员都觉得前途渺茫,担心自己的出路,进而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很多辅导员的换岗意愿强烈。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3(6)。

[2]陈永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4)。

[3]陈钦华,张晶.李小红:由《一份辅导员的来信》引发的思考——关注高校辅导员自身状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

[4]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5]吴彬,冼锦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

[6]丁国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0(21)。

[7]王恒超,张明超.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途径[J].知识经济,2010(04)。

标签:;  ;  ;  

“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