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EPV sph基因及OaEPV与绿僵菌及化学农药混用的杀虫效果

蝗虫EPV sph基因及OaEPV与绿僵菌及化学农药混用的杀虫效果

论文题目: 蝗虫EPV sph基因及OaEPV与绿僵菌及化学农药混用的杀虫效果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者: 李永丹

导师: 高希武

关键词: 蝗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序列分析,增效性,化学杀虫剂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对意大利蝗痘病毒Calliptamus ualicus EPV(CiEPV)、两伯利亚蝗疸病毒Gomphocerussibiricus EPV(GsEPV)、红胫戟纹蝗痘病毒Dociostarus kraussi EPV(DkEPV)包涵体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分析,对亚洲小车蝗痘病毒Oedaleus asiaticus EPV(OaEPV)的增效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生物测定了OaEPV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这些工作有利于蝗虫痘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开发利用。 CiEPV、GsEPV与DkEPV sph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4242 b p、4488 bp与 4242 bp,分别包含2922bp、2967bp与2922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109.2、111.1及109.4 kDa。序列分析表明,CiEPV、GsEPV与DkEPV与直翅目昆虫痘病毒的包涵体蛋白,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都大于75%:而与鳞翅目EPV和鞘翅目EPV的包涵体蛋白,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都小于20%。CiEPV、GsEPV与DkEPV的包涵体蛋白分别包含19、21、19个半胱氨酸残基,并且聚集在蛋白的C-末端。基因的5′端非编码区包含了基因转录的启动区域,具有典型痘病毒的晚期基因启动标志序列TAAATG。在启动子ATG上游45个核苷酸的区域,可能为基因转录的启动区域,直翅目昆虫此序列的同源性达98%。基冈的3′非编码区,均发现另一个不完全的开放阅读框架(ORF),与sph基因方向相反。此序列与MsEPV的潜在蛋白基因MSV072序列同源性80%以上。 接种最为1.67×105OBs/头的OaEPV与1.67×105孢子/头的绿僵菌混合感染黄胫小车蝗及东亚飞蝗,比用同量的绿僵菌孢子单独感染两种试虫,杀虫效果更为明显,增效率7d分别可达41.7%,28.9%。OaEPV的增效作用与OaEPV的用量有关,OaEPV的剂量越大,增设作用越强。OaEPV经2×SDS包涵体碱性裂解缓冲液裂解,离心,分别用上清液及沉淀与绿僵菌孢子混合感染黄胫小车蝗,上清液的增效活性比沉淀大2.5倍。用三种不同方法(2×SDS包涵体碱性裂解液法,0.02 mol/L NaOH裂解法,8 mol/L尿素裂解法)裂解OaEPV所得蛋白液与绿僵菌混用,生测结果表明,包涵体裂解液法制备所得蛋白增效活性最高,NaOH裂解法次之,尿素裂解法制备的蛋白几乎没有增效活性。将OaEPV用包涵体碱性裂解液裂解后,用葡聚糖G-20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出现两个洗脱峰,这两个峰的洗脱液浓缩后进行生物测定,初步表明增效作用主要为第二个峰的蛋白片段。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二个峰的蛋白片段的分子量为40 kDa左右。 OaEPV与化学杀虫剂辛硫鳞、甲基对硫磷、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卡死克、抑太保及西维因7种农药混合感染黄胫小车蝗的LC50,均比单独使用农药均有所下降,卡死克、抑太保的下降率达49.0%与42.8%,效果最为明显。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昆虫痘病毒基因的研究

1.1.2 昆虫痘病毒载体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的研究

1.1.3 昆虫病毒增效蛋白(enhancin,En)的研究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EPV sp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PCR产物的鉴定

2.2.2 PCR扩增产物克隆及重组质粒的分析

2.2.3 CiEPV,GsEPV及DkEPV包涵体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2.3 讨论

2.3.1 昆虫痘病毒包涵体蛋白、包涵体蛋白基因及功能

2.3.2 蝗虫痘病毒之间亲源关系

2.3.3 昆虫痘病毒的亲源关系与分类

第三章 OaEPV包涵体蛋白的增效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OaEPV与绿僵菌混用群体接种黄胫小车蝗和东亚飞蝗的杀虫效果

3.2.2 OaEPV与绿僵菌混用单头感染黄胫小车蝗的杀虫效果

3.2.3 不同浓度OaEPV与绿僵菌混用对黄胫小车蝗的杀虫效果

3.2.4 OaEPV包涵体蛋白溶液与病毒粒子的增效作用比较

3.2.5 不同裂解方法所得OaEPV包涵体蛋白的增效性比较

3.2.6 以包涵体碱性裂解液处理OaEPV所得包涵体蛋白片段增效性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OaEPV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杀虫效果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OaEPV与化学杀虫剂混用LC_(50)

4.2.2 OaEPV与化学杀虫剂混川的杀虫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6-13

参考文献

  • [1].绿僵菌与宿主蛴螬田间互作及种群续存研究[D]. 农向群.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 [2].绿僵菌侵染蝗虫差异糖蛋白及其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在寄主血淋巴中的靶标蛋白分析[D]. 王楚桃.重庆大学2007
  • [3].绿僵菌和蝗虫中具有降解昆虫体壁功能蛋白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功能研究[D]. 张伟.重庆大学2007
  • [4].绿僵菌和杀虫剂协同抑制飞蝗免疫研究[D]. 贾苗.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 [5].感染萧氏松茎象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童应华.福建农林大学2009
  • [6].绿僵菌胁迫下红火蚁的防御行为及机制探讨[D]. 邱华龙.华南农业大学2016
  • [7].星天牛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筛选、应用及免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D]. 蔡守平.南京林业大学2017
  • [8].筛胸梳爪叩甲幼虫与绿僵菌互作机制研究[D]. 叶碧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 [9].对褐飞虱高毒力的真菌菌株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 李茂业.安徽农业大学2012
  • [10].对光肩星天牛幼虫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王达.河北农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 彭国雄.重庆大学2008
  • [2].利用绿僵菌防治舍恩菲尔德异丽金龟研究[D]. 贾春生.东北林业大学2002
  • [3].昆虫病原真菌降解寄主体壁酶基因的克隆及球孢白僵菌高毒力重组菌株的获得[D]. 方卫国.西南农业大学2003
  • [4].绿僵菌LD65和LF68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对小菜蛾的致病机理[D]. 王音.中国农业大学2005
  • [5].昆虫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中性海藻糖酶在孢子储藏稳定性中的作用[D]. 胡宗利.重庆大学2005
  • [6].一种新的金龟子绿僵菌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的纯化、特性及基因克隆[D]. 李振轮.重庆大学2006
  • [7].一种从感病昆虫血腔内获取金龟子绿僵菌(M. anisopliae)并构建其cDNA文库的新方法研究[D]. 张沧桑.重庆大学2006
  • [8].昆虫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酸性海藻糖酶分离纯化、特性及其基因克隆的研究[D]. 赵华.重庆大学2006
  • [9].绿僵菌侵染蝗虫差异糖蛋白及其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在寄主血淋巴中的靶标蛋白分析[D]. 王楚桃.重庆大学2007
  • [10].绿僵菌和蝗虫中具有降解昆虫体壁功能蛋白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功能研究[D]. 张伟.重庆大学2007

标签:;  ;  ;  ;  ;  

蝗虫EPV sph基因及OaEPV与绿僵菌及化学农药混用的杀虫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