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演进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演进

论文题目: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演进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孙盛涛

导师: 夏之放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美学,关联性,文化转向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已取得诸多成果,美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尚有进行理论探讨的广阔空间。已有美学研究成果主要以四种基本方式展开:一是以美学思想史论方式进行的全景式综合研究;二是以人物个案或学派群体的思想梳理为主的人物、学派思想研究;三是就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式研究;四是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比较研究。其中后二种方式的研究在目前成果偏少,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本文围绕政治与美学的关联性这一理论专题展开。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政治与美学两大主题的不断变奏;政治与美学内涵的扩张与变异,内在地体现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演进和理论特质。政治与美学关联性指社会生活与艺术领域政治与美学两种因素相互关联所形成的总体特性,本文主要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辨析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种种观点,并进行基本概括: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影响较大的社会文化思潮,孕育自20 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现实环境,它在“马克思之后”、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理论出发点或思想方法,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方位批判研究。全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追溯问题的理论史背景,解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由政治通达美学的逻辑理路,认为,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势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出学院派的乌托邦主义色彩:以“解释世界”的方式“改造世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共同特征。政治与美学的关联性之所以作为重要问题凸显出来,一方面固然与理论家在政治领域进行现实批判相关,另一方面,对精神世界的高度重视使他们自然偏向文学艺术这一审美领域。政治与美学的关联集中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变革现实的理想轨迹。本章最后通过对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契和葛兰西理论的分析,指出其对政治与美学关联的思想驱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成为现实变革的首要目标,为政治与美学的关联提供连接纽带与思想平台。第二章以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美学转换为背景,探讨20 世纪30-60 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第二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有关政治与美学关联的总体立场,分析其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阿多诺、本雅明不同特点的现代主义美学观,认为,他们分别代表了赋予艺术和美学以政治潜能的美学颠覆型(美学依托型)关联方式、突出艺术与现实辩证联系的艺术自主性关联方式,以及特殊的寓言表达方式。此期对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表述在多个侧面交叉展开,尤其美学的内涵被大幅度扩张。美学或者作为自由解放的代用语,或者作为艺术独立的象征,或者作为精神体验的感悟,在不同思想家的理论文本中或针对不同艺术研究对象时,被赋予不同的概念所指,与传统学科意义的美学内涵截然不同。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历史渊源与思想先声

第一节 问题的理论史背景

一 西方美学思想史的传统探源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内的思想寻根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实语境的影响归因

第二节 从政治通达美学的路径

一 “政治”内涵的历史性与层次性

二 从阶级意识到文化政治

三 通达美学的路径

第三节 卢卡契与葛兰西确立的政治与美学关联取向

一 《历史与阶级意识》及其美学接受

二 葛兰西建设新文化的构想及其美学转义

第二章 争辩与重建: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美学转换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论争中的政治—美学取向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观与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维护

二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争的理论延伸意义与政治—美学取向

第二节 批判理论背景下的现代主义美学观

一 批判理论中政治与美学的辩证融合

二 想象性颠覆:马尔库塞

三 辩证性的自主:阿多诺

四 寓言式的救赎:本雅明

第三节 政治与美学关联的深化

第三章 文化阐释的策略——詹姆逊的政治视域与认知测绘美学

第一节 寓言理论与第三世界文学的解读视域

一 阐释活动中的文化霸权

二 鲁迅文本与民族寓言

三 文化整合与寓言解读

第二节 政治无意识与认知测绘美学

一 政治视域与释义框架

二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承继与内在关联

三 认知测绘与政治的美学表征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及其审美乌托邦指向

一 “回到历史本身”的阐释方式与社会语境特质解析

二 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思想表征与美学蕴含

三 审美乌托邦及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转向

第四章 坚守的理论视野——伊格尔顿政治批评观与美学意识形态

第一节 政治批评及其存在方式

一 文化批判立场与文化研究视角

二 文学中的政治批评观

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阐释方式

第二节 美学的矛盾性与意识形态的价值

一 意识形态作为核心范畴

二 美学主题与政治意识形态

三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崇高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政治-美学修辞

一 矛盾性:政治归因与文化特征

二 历史的反讽:社会存在的美学化问题

三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特质

第五章 思想的碰撞与共鸣——当代理论语境下的总体分析和比较

第一节 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总体发展

一 政治与美学关联性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域中的定位

二 政治与美学的关联性的历史类型

三 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基本理论转向与总体特质描述

第二节 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对话交往与理论影响

一 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语境比较

二 论域选择与对话交往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5-09-26

参考文献

  • [1].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 杜明业.苏州大学2009
  • [2].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D]. 李映冰.苏州大学2013
  • [3].文化批评的实践[D]. 苏仲乐.陕西师范大学2008
  • [4].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 邱晓林.四川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 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2002
  • [2].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 段吉方.浙江大学2004
  • [3].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 刘水平.华中师范大学2005
  • [4].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 傅守祥.浙江大学2005
  • [5].思与诗的张力[D]. 刘志.浙江大学2005
  • [6].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 陈全黎.华中师范大学2007
  • [7].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 李辉.山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演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