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演进 ——三个“壬年学制”背景下的分析

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演进 ——三个“壬年学制”背景下的分析

论文摘要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大学产生于社会大变动的清朝末年,它不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自然延伸与演进,而是借鉴西方高等教育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大学经历了仿效日本——学习德国——借鉴美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主要以近代中央政府颁布的三个“壬年学制”为基本线索。清末民初制定的“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近代化的过程,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分界点。本文拟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大学内部入手开展研究,期望通过重点考察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三个“壬年学制”的演变过程,结合当时著名的几所大学教学运作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近代化之路。本文由绪论、学制纵向的考察、学制横向的比较、启示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本章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并对本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说明,最后述说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三个“壬年学制”的历史演进。本章是从纵向的角度考察三个学制的演进,探索其历史发展进程。分别叙述了各学制出台的时代背景、学制内容总的一个概况、针对大学的具体规定以及对在学制制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评述。第三部分,三个学制下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组成要素的分析比较。本章是从横向的角度比较三个学制的特征,分析其内部组成要素。这一部分主要从教学体系中包含的学科、课程、师资、教育宗旨这四个主要要素展开分析比较。其中学科中涉及到经学科的存废、学科结构的优化等内容,课程中对课程内容、具体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做了论述。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在演进过程中留给我们的启示。本章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在向近代化的演进过程中所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近代大学一直没能处理好坚守教育规律与适应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仍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2.1 有关教育史著作中对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研究
  • 1.2.2 有关大学校史著作中对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研究
  • 1.2.3 相关主题论文对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研究
  • 1.2.4 相关史料的整理公布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三个"壬年学制"的历史演进
  • 2.1 "壬寅-癸卯学制"确立了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式
  • 2.1.1 "西潮东渐"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
  • 2.1.2 "壬寅-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2.1.3 《大学堂章程》与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初建
  • 2.1.4 张百熙、张之洞、李提摩太等人的贡献
  • 2.2 "壬子-癸丑学制"完善了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
  • 2.2.1 清政府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 2.2.2 "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2.2.3 《大学令》与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完善
  • 2.2.4 蔡元培的贡献
  • 2.3 "壬戌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基本成型
  • 2.3.1 留美教育与美国教育制度的引入
  • 2.3.2 《学校系统改革案》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2.3.3 大学相关制度的修订与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成熟
  • 2.3.4 留美学生群体的贡献
  • 第三章 三个学制下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组成要素的分析比较
  • 3.1 学科设置的演进
  • 3.1.1 学科结构的优化
  • 3.1.2 经学科的存废
  • 3.1.3 预科的存废
  • 3.1.4 三个学制下几所著名大学的学科设置
  • 3.2 课程体系的演进
  • 3.2.1 课程内容
  • 3.2.2 三个学制下几所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
  • 3.3 教师资格身份的变化
  • 3.4 教育宗旨的演进
  • 第四章 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在演进过程中留给我们的启示
  • 4.1 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育的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 4.2 要处理好借鉴西方与教育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 4.3 要处理好学制的连续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中国近代大学的文化性格及其现代意义[J]. 江苏高教 2020(02)
    • [2].中国近代大学与社会主持人语[J]. 近代史学刊 2017(02)
    • [3].近代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J]. 教育 2010(32)
    • [4].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 重庆高教研究 2015(01)
    • [5].中国近代大学“考试荣誉制”研究[J]. 考试研究 2014(01)
    • [6].论中国近代大学学科研究的地位与特点[J]. 前沿 2013(01)
    • [7].《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简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1)
    • [8].近代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J]. 国学 2012(09)
    • [9].一部教育家成长路径的力作——评专著《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J]. 当代教师教育 2011(03)
    • [10].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育功能研究[J]. 教育与考试 2015(01)
    • [11].中国近代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考试制度研究[J]. 考试研究 2015(02)
    • [12].德国近代大学思想对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与启示[J]. 考试周刊 2015(49)
    • [13].移植与融合:我国近代大学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J]. 高教探索 2012(06)
    • [14].创造理性:近代大学教学的规定[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06)
    • [15].从三个“壬年学制”看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演进[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08)
    • [16].历史的回望:努力探寻大学校长向教育家转变的路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评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1(06)
    • [17].日本近代大学校园再开发方法及类型简析[J]. 城市建筑 2008(03)
    • [18].坚守与突围:民国学者关于大学训育的论争及其影响[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04)
    • [19].我国近代大学章程的历史存在及其价值目标[J]. 江苏高教 2017(11)
    • [20].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内涵解析[J]. 山东高等教育 2014(02)
    • [21].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演进及其评价[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03)
    • [22].当下教育家办学的历史观照——读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25)
    • [23].简评《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01)
    • [24].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特征管窥[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22)
    • [25].“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1)
    • [26].精神——大学的灵魂——读《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J]. 大学(学术版) 2014(06)
    • [27].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的历史经验——基于大学校长的视角[J]. 江苏高教 2010(01)
    • [28].中国近代大学学术研究的缘起——以焦作路矿学堂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10)
    • [29].大学校长与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J]. 阅江学刊 2009(02)
    • [30].中国近代大学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贡献——以复旦大学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09)

    标签:;  ;  ;  

    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演进 ——三个“壬年学制”背景下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