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论文-王国庆,管晓祥,王乐扬,王婕

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论文-王国庆,管晓祥,王乐扬,王婕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径流变化,归因识别

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庆,管晓祥,王乐扬,王婕[1](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重点区间径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分析径流变化归因是流域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定量评估了气候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重点水文站华县、河津、■头、龙门水文站河川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实测径流量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突变之后的径流量较突变前减少了30%以上;可变下渗容量模型对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能够用于天然径流量的模拟;人类活动是黄河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占径流量减少的70%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降水增加,因此气候要素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有减小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10期)

徐旭[2](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采用SWAT水文模型,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辽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基准期1966—1974年用于校准模型,1975—2015年用于重构自然径流量。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导致大辽河径流域径流量减少;降雨量、温度、蒸发以及土地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对径流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与基准期1966—1974年相比,在1975—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期间,气候变化对年径流的影响分别为-36.7 mm/年、-59.5 mm/年、+36.9 mm/年和-45.2mm/年;在1995年以后,人类活动导致径流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大于气候变化;在1975—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期间,人类活动分别导致年径流量减少了-32.9 mm/年、-46.8 mm/年、-67.8 mm/年和-54.9 mm/年。受水利工程调蓄作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减少的影响程度最大。(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周妍妍,朱敏翔,郭晓娟,李凯,苗俊霞[3](2019)在《疏勒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相对影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相对影响,对深入理解其驱动机制和控制荒漠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气象数据计算潜在NPP(PNPP)及其与实际NPP(ANPP)之间的差值,分别衡量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NPP的相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5年疏勒河流域年ANPP整体呈缓慢增加趋势,与全国和西北地区相比,普遍较低,流域植被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流域年ANPP空间分布呈现上游祁连山区和中下游绿洲区ANPP较高,而中下游荒漠戈壁区ANPP较低的分布格局。(2)2001—2015年流域年PNPP的变化趋势表明,降水量的变化是导致疏勒河流域植被退化加剧或缓解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但气温的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较为复杂。(3)2001—2015年流域大部分地区植被退化系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活动的负向影响力在减弱。(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相对影响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人类活动是疏勒河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刘蕊蕊[4](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K趋势检验法、有序聚类变点分析法以及径流变化归因分离评判方法,分析渭河流域近50 a的气温、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和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域气温升高趋势显着,通过95%的置信度水平检验,其中1994年是气温突变的节点;流域降水量呈缓慢减少的态势,变化节点发生在1969年;流域径流量减少趋势极显着,通过95%的置信度水平检验,突变节点发生在1969年,与降水突变节点一致。由VIC模型计算得出:流域径流量的变化主要由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改变流域下垫面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9年03期)

李沛[5](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变化环境下,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受到严重威胁。玉米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农作物,因此,研究变化环境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黑龙江省23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数据,以及遥相关因子(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PDO)和太阳黑子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这些因子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连续小波方法,获得了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去趋势前后的周期变化:原始玉米产量周期为16a左右;去趋势后的玉米产量序列主周期为13a左右,次周期为3a左右。(2)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玉米产量进行分解,揭示了其分量的周期特征:玉米产量序列被分解成两个IMF分量和一个残差项,其中IMF1反映的是一个3~6a左右的尺度波动,在整个尺度周期波动中,振荡较为均匀,相邻年份的波峰和波谷相继出现;IMF2表现为14a尺度的波动,振荡频率较慢,振幅相对稳定且较小,波动较为平缓;对于残差项(R)而言,研究期内的玉米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3)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凝聚谱定性分析方法,阐明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宏观上,气候因素和遥相关因子主要影响在玉米产量的中高频区域(中短周期波动),其中气温、AO和PDO的影响最为显着;微观上,PDO、气温、ENSO和降水主要影响玉米产量的高频波动(短周期波动,IMF1分量),AO、日照时数和太阳黑子主要影响玉米产量分量的中频波动(中周期波动,IMF2分量);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玉米产量的趋势部分(残差项,R),其中化肥施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微观研究相比于宏观上的研究更加细致,更有助于揭示机理。(4)基于EMD玉米产量分解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了宏观与微观玉米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微观上对玉米产量分量进行预测再合成的预测精度(0.6874)明显优于宏观上直接进行玉米产量预测的结果(0.6376),分别对各个分量进行预测再合成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的预测精度。(5)利用残差分析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关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因子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序列贡献率为31.1%,人类活动因子(化肥施用量)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序列贡献率为68.9%;影响玉米产量的五个主要因子重要程度为:化肥施用量>PDO>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国庆,张建云,鲍振鑫,唐雄朋,严小林[6](2019)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岚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径流变化归因识别是流域治理开发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目的】识别岚河流域河川径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水文模拟的途径定量评估了气候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西省岚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RCCC-WBM模型对岚河天然径流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NSE超过80%,总量模拟误差RE小于2%;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1968年之后,上静游站实测径流量较前期减少了50%以上;1969—2015年,人类活动的影响量占径流总减少量的76.1%,是岚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近期降水增加,气候要素变化对径流减少的影响有减弱趋势。【结论】人类活动是岚河径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7](2019)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始于工业化早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可持续发展》 2019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始于工业化早期的19世纪70年代左右,而不只是发生在近几十年观测资料丰富的时段。研究发现,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气温的季节性弱(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刘薇[8](2019)在《开孔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又是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天山南坡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开孔河(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为研究靶区,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土地转移矩阵、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归因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孔河流域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整体呈显着的上升趋势,气温上升趋势在冬季尤为显着,降水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降雨增加。(2)开孔河流域1995-2015年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活动和农业投入整体呈显着上升的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势表明,198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的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整体变化不明显,变化最明显的是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分别由2.79%、0.14%增加到4.47%、0.34%。从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来看,这35年来,开孔河流域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2010-2015年耕地面积增加最快,速率高达172.39 km~2/a;林地面积在2000-2005年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达到61.05 km~2/a;水域面积1995-2000年增加最快,速率高达16.29 km~2/a;而建设用地在2010-201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19.47km~2/a。(4)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分析表明,1980-2015年的35年间,开孔河流域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自然植被)的量小于林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的量,而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的面积远远大于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地的面积,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在不断的增长,且主要是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成。(5)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绿洲面积总体表现为“扩张”的趋势,其贡献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建设用地增长。(6)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刘明[9](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洮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显着提升,定量分离两者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变化环境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研究,于流域生态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洮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理-生态区间为分析对象,基于1980~2015年洮河流域水文气象观测序列、CMFD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产品等,在水文气象要素和流域下垫面状况时空变化分析基础上,定量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水文系统主要状态变量蒸散发(AET)和功能变量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以水分利用效率(WUE)作为耦合流域生态水文系统碳-水循环的代用指标,就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洮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变异性;降水的变异性最高,其次为辐射,气温变异性最低;上游气温变化的均匀性最高,下游辐射变化的均匀性最低。1980-2015年间,洮河流域气温、降水、辐射和AET都呈上升趋势,降水和AET的变化幅度最大,气温的变幅最小。流域上、中游径流减少,下游径流增加,以上游减小最为剧烈,径流减小主要发生在1980s和2010s。(2)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受农业扩张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影响较大,上游和下游土地利用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中游波动增减。全流域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草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之间,建设用地呈持续扩张态势。叁区GPP中游最高,下游最低,统计期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上游GPP耕地>林地>草地,中、下游GPP林地>耕地>草地。各覆被类型GPP在年内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以7月份值最高。1982-2015年间,洮河流域GPP总体呈上升趋势。(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洮河流域AET及GPP变化的影响在叁区表现不同。流域AET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表现为正向促增效应。突变前后,人类活动对上游AET影响减弱,中、下游呈增加趋势。覆被方面,流域上、下游GPP由气候变化的正向促增效应主导,中游由人类活动的负向抑减效应主导。突变前后,人类活动对叁区GPP的影响程度均有所提升。(4)从水分利用效率来看,流域中、上游WUE主要受到AET变化的影响和控制,下游WUE主要受到GPP变化影响和控制。1980s以来,洮河流域WUE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主导,上、中、下游叁区W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占比分别为-0.76、-0.76和0.65;统计期间,人类活动对洮河流域WUE变化的影响自上游至下游递增。(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磊[10](2019)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河流域1956-2000年年径流及季节性径流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尺度及季尺度径流量均表现出显着的减少趋势,突变点均出现在1979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对于年径流量的变化,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占40. 89%,人类活动占59. 11%;对于季度径流量的变化,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3. 53%(雨季)和7. 15%(旱季),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56. 47%(雨季)和92. 85%(旱季);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库调节比土地利用变化所占比例更大,其在年径流变化中占38. 86%,而土地利用变化仅占20. 26%;对于季节性径流量的变化,水库调节的贡献率分别为39. 48%(雨季)和40. 71%(旱季),而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6. 99%(雨季)和52. 14%(旱季)。(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采用SWAT水文模型,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辽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基准期1966—1974年用于校准模型,1975—2015年用于重构自然径流量。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导致大辽河径流域径流量减少;降雨量、温度、蒸发以及土地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对径流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与基准期1966—1974年相比,在1975—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期间,气候变化对年径流的影响分别为-36.7 mm/年、-59.5 mm/年、+36.9 mm/年和-45.2mm/年;在1995年以后,人类活动导致径流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大于气候变化;在1975—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5年和2006—2015年期间,人类活动分别导致年径流量减少了-32.9 mm/年、-46.8 mm/年、-67.8 mm/年和-54.9 mm/年。受水利工程调蓄作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减少的影响程度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庆,管晓祥,王乐扬,王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重点区间径流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9

[2].徐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J].东北水利水电.2019

[3].周妍妍,朱敏翔,郭晓娟,李凯,苗俊霞.疏勒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相对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19

[4].刘蕊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J].西北水电.2019

[5].李沛.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王国庆,张建云,鲍振鑫,唐雄朋,严小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岚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7]..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始于工业化早期[J].世界环境.2019

[8].刘薇.开孔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王刘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洮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0].王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

标签:;  ;  ;  ;  

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论文-王国庆,管晓祥,王乐扬,王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