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中老年恶性肿瘤早期防治体系的建立与探讨

苏州市中老年恶性肿瘤早期防治体系的建立与探讨

论文摘要

目的:在Meta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苏州地区中老年人群肺癌、胃癌、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以Fisher判别函数为基础的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评估模型——即“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专用筛查软件”;最终,构建一个切实可行,以防治为出发点,以“初筛-精筛-精查-确诊”为标准流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院相结合的,全程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肿瘤综合防治体系,为寻求合理的肿瘤三级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1、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和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1995~2010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肺癌、胃癌、肝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以及病例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将检索得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筛选、数据整理后进行Meta分析,明确肺癌、胃癌、肝癌的危险因素。2、建立以Fisher判别函数为基础的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评估模型——即“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专用筛查软件”: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诊为肺癌、胃癌、肝癌的患者。按照1:1配对的条件选取患者居住地附近或共同工作时间较长的、民族相同、年龄相仿(±5岁)的健康邻居或同事为对照。采用病史追查、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方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采集。3、建立“社区-医院”肿瘤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共享资源,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医院的卫生资源相互结合。以社区为平台,采用宣传教育、健康体检等途径,对试点社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并完成“健康体检+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专用筛查软件筛查”,根据初筛结果及个人意愿进入医院平台进行肺癌、胃癌、肝癌“精筛”项目检查,阳性者进入的“精查、确诊”流程,建立肺癌、胃癌、肝癌肿瘤高危人群的规范化管理队列,实施高危人群个体化医学干预和监测。结果:1、Meta分析结果:1.1、肺癌各高危因素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吸烟(X1)OR=2.028(1.784~2.273),吸烟指数(X2)OR=1.192(1.135~1.249),被动吸烟(X3)OR=1.826(1.609~2.042),油烟(X4)OR=2.247(1.759~2.735),肺结核(X5)OR=1.413(0.935~1.891),慢性支气管炎(X6)OR=1.689(1.358~2.020),其他肺部疾病(X7)OR=1.947(1.692~2.201),恶性肿瘤家族史(X8)OR=1.487(1.250~1.725),精神心理因素(X9)OR=1.713(1.424~2.001),住宅附近有工厂(X10)OR=1.426(0.932~1.921),饮食习惯不健康(X11)OR=1.868(1.586~2.150),新鲜果蔬摄入(X12)OR=0.361(0.319~0.402)。1.2、胃癌各高危因素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史(X1)OR=5.243(1.323~9.163),慢性胃病史(X2)OR=1.103(1.050~1.157),恶性肿瘤家族史(X3)OR=1.694(1.504~1.883),精神心理因素(X4)OR=1.065(1.030~1.101),吸烟(X5)OR=1.063(1.034~1.091),饮酒(X6)OR=1.202(1.130~1.274),高盐饮食(X7)OR=1.506(1.397~1.616),进食过热(X8)OR=1.445(1.323~1.567),进食过快(X9)OR=2.093(1.681~2.504)。1.3、肝癌各危险因素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肝硬化(X1)OR=14.122(2.437~27.807),乙肝病史(X2)OR=2.319(1.897~2.741),HBsAg(+)(X3)OR=7.205(5.858~8.552),HCV感染史(X4)OR=1.973(1.089~2.859),恶性肿瘤家族史(X5)OR=2.418(2.102~2.733),精神因素(X6)OR=1.861(1.642~2.079),饮酒(X7)OR=1.219(1.143~1.295),吸烟(X8)OR=1.083(1.045~1.121),非自来水(X9)OR=2.085(1.607~2.562)。2、建立以Fisher判别分析为基础的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评估模型——即“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专用筛查软件”:2.1、肺癌高危人群的预测模型为Y1=-4.582+3.051X1+3.195X2+1.358X3+2.133X4+2.307X5+1.713X6+2.479X7+1.460X8+1.945X9+1.952X10+1.790X11+1.561X12;非肺癌高危人群的预测公式为Y2=-1.603+1.776X1+0.770X2+1.044X3+1.137X4+0.851X5+0.966X6+1.075X7+0.949X8+1.049X9+1.342X10+1.282X11+1.912X12。其训练样本非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82.30%,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74.45%,检验样本的非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83.47%,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70.66%。2.2、胃癌高危人群的预测模型为Y1=-4.284+2.907X1+1.780X2+1.978X3+1.311X4+2.335X5+1.811X6+2.697X7+2.032X8+1.937X9;非胃癌高危人群的预测公式为Y2=-2.122+2.40X1+0.724X2+0.990X3+1.121X4+1.573X5+1.062X6+1.726X7+1.486X8+1.372X9。其训练样本非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66.72%,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68.59%,检验样本非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66.53%,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67.33%。2.3、肝癌高危人群的预测模型为Y1=-6.658+4.080X1+3.644X2+5.455X3+1.486X4+2.162X5+1.812X6+2.663X7+3.070X8+2.006X9;非肝癌高危人群的预测公式为Y2=-1.286+0.435X1+0.269X2+0.641X3+0.327X4+0.830X5+0.377X6+1.749X7+2.321X8+1.222X9。其训练样本非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96.19%,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83.81%,检验样本非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96.67%,高危人群的判对率为82.22%。3、建立“社区-医院”肿瘤综合防治管理体系:成功地构建了以社区为基本筛查单元、以普通人群筛检出高危人群为关键步骤,以“初筛-精筛-精查-确诊”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中老年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将肿瘤高危人群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和医院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肿瘤高危人群得到了全程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相关的肿瘤防治档案包括健康教育、筛查结果、诊疗资料、随访资料等得到了动态更新,信息资料得到了充分、综合地应用,为寻求可行的肺癌、胃癌、肝癌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4、通过以Meta分析和Fisher判别为基础“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专用筛查软件”的筛选,将高危人群从中老年普通人群中筛检出来,并纳入到优化的肿瘤早期防治流程,节约了早诊费用,肺癌、胃癌、肝癌确诊率分别提高到0.44%,0.39%,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诊率分别提高到27.91%,23.68%,3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率分别提高到76.74%,81.58%,8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诊早治率的提高,为最终降低病死率打下了基础。结论:“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专用筛查软件”的研发,成功构建了以社区为基本筛查单元,以普通人群筛检出高危人群为关键步骤,以“初筛-精筛-精查-确诊”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苏州市恶性肿瘤早期防治体系。作为癌症“三早”的有效尝试,本研究为省内乃至全国提供了先进案例及应用示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 分析
  • 一 肺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二 胃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三 肝癌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中老年人群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评估模型建立——即“恶性肿瘤高危人群专用筛查软件”的研发
  • 1、Fisher 判别分析的基本原理
  • 2、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建立“社区-医院”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管理体系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中英文对照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应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干预社区高危人群对机体各项功能康复的影响[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6(06)
    • [2].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医护理方案效果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15)
    • [3].高危人群的分析研判[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6(04)
    • [4].高危人群防癌靠谱建议[J]. 康颐 2016(09)
    • [5].脑卒中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9)
    • [6].嘉兴社区734例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危险因素调查[J]. 人人健康 2017(12)
    • [7].防跌倒健身操(一)——毛巾操[J]. 中老年保健 2017(04)
    • [8].康寿文摘[J]. 老年人 2017(09)
    • [9].高危人群概念及其特征[J]. 治安学论丛 2008(00)
    • [10].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策略[J]. 中国癌症杂志 2020(10)
    • [11].高危人群管控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分析[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7(10)
    • [12].芮城县高危人群布鲁菌病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05)
    • [13].卒中高危人群管理研究进展[J]. 中国卒中杂志 2017(10)
    • [14].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效果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4(06)
    • [15].高危人群早“转安”[J]. 糖尿病新世界 2013(05)
    • [16].729例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08)
    • [17].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与超高危人群认知功能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23)
    • [18].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烧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15)
    • [19].医生给6种“肺癌高危人群”画了个像,排第一的并不是烟民[J]. 抗癌之窗 2018(02)
    • [20].延续护理在托老院压疮高危人群中的应用及成效[J]. 医院管理论坛 2014(01)
    • [21].压疮高危人群翻身侧卧位不同角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1)
    • [22].慢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2(03)
    • [23].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危人群调查分析及健康管理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0)
    • [24].郑州市某社区2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现状的调查[J]. 全科护理 2014(10)
    • [25].关于“治安高危人群”管理的思考[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06)
    • [26].深圳 高危人群信息化动态查控[J]. 中国刑事警察 2009(06)
    • [27].精神分裂症及其遗传高危人群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04)
    • [28].强化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9(03)
    • [29].1729例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 2014(08)
    • [30].彩超对563例前置胎盘高危人群诊断价值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3(05)

    标签:;  ;  ;  ;  ;  ;  

    苏州市中老年恶性肿瘤早期防治体系的建立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