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主体建构论文-鲍凯丽

思想道德主体建构论文-鲍凯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思想道德主体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伦理道德,主体性德育模式,启示

思想道德主体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鲍凯丽[1](2016)在《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启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水平不断推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观念和意识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国内人们的道德认知,这样的冲击波有好有坏,好的是丰富了我国的道德文化世界,坏的是有一些不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也侵蚀了人们的意识,产生了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思想观念。这样,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无法有效避免外来不良冲击的影响,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需要和现代人类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亟待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和创新。而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素来就有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亚圣”—孟子,其伦理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因而本文将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和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孟子道德伦理思想中的“·主体性”成分,力求找到研究孟子道德思想的新角度,并且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来源,启发研究方向和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下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整体上概述了孟子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性善”学说、道德修养目标和伦理道德修养方法等。第叁章主要探究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和主体性德育之间的关系,首先简要概述下主体性德育和主体性德育模式。接着阐述了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和主体性德育之间的关系,分别从理论起点、目标管理、方法指导叁个方面入手研究,为下文做铺垫。第四章从孟子伦理道德思想中发现其对现代德育思想模式建构的启示。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做以简单总结和概述。总之,我们着重学习研究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深入挖掘、辨证吸收其思想中的有价值的部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于改变当前德育模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增强德育功能的实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23)

杜品[2](2009)在《儒家主体实践型哲学思想对和谐校园道德建构的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和谐校园道德建构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思的。中国儒家传统的主体实践型哲学思想对当今高校和谐道德建构具有借鉴意义,应当如何将传统与时代有机结合,本文试作粗浅探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梁丹[3](2006)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场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力弘扬,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而学生主体性在道德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就是道德主体性。因此,让学生建构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也就成了品德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本论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目标,试图探索一条在品德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德性品质,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为整篇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章:对相关概念的界定:界定了主体、主体性、道德主体、道德主体性的概念,分析了主体性、道德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明确了学生是成长中的道德主体,他们的道德主体性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建构。 第叁章: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理论基础:主体教育理论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通过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品德课学科教育理论说明该学科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这些都说明了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合理性。 第四章: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现实要求: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应确立起道德主体性,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这也是革除目前品德课的教学弊端、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 第五章: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探索:从实践的层面着重介绍了笔者在实际的品德课教学中,从重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叁方面入手,对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所做尝试性的探索,并总结了一些做法,认为应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多为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接受并内化道德知识,最终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道德主体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王洪海[4](2002)在《思想品德课主体建构道德素质教学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建构道德素质的过程。确立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营建教学互动机制,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倡导探究式道德学习,是主体建构道德素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是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着力点。策略一道德素质(本文来源于《天津教育》期刊2002年Z1期)

思想道德主体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和谐校园道德建构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思的。中国儒家传统的主体实践型哲学思想对当今高校和谐道德建构具有借鉴意义,应当如何将传统与时代有机结合,本文试作粗浅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思想道德主体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鲍凯丽.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启示研究[D].延边大学.2016

[2].杜品.儒家主体实践型哲学思想对和谐校园道德建构的借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梁丹.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王洪海.思想品德课主体建构道德素质教学策略探析[J].天津教育.2002

标签:;  ;  ;  ;  

思想道德主体建构论文-鲍凯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