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困境中的次优选择

财政政策:困境中的次优选择

一、财政政策:两难中的次优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黄韬[1](2015)在《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动态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环境质量下滑较为严重,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逐步加深,使得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关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着名经济学家戴维·N·韦尔(1992)(1)曾指出,“任何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府,都应该将由自然环境带来的收益投入到有利于自然环境修复及未来生产方面,以保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始运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污染者付费阶段”、“保护生态阶段”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2),从最初对污染企业根据污染排放量收费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和生态补偿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中国,人们迫切的期望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便进入了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是这一令人振奋的成就背后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以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已经高居世界第一,化石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近年先后达到世界第一(3),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我国不仅远远高于诸如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高于印度、巴西等发展国家(4)。这些数字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掠夺和败坏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各种直观的生态环境污染陆续地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并直接损害着我们的社会福利。例如普遍的水环境污染,雾霾等大气污染、生态退化和物种多样性减少等等,已经普遍引发了公众对于健康、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忧虑,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道路所换来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是否可取,资源、能源与环境能否能够继续支持经济发展。这对于现代化工业历史不到百年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2015年政府报告明确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刻,只有治理好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治理好环境污染问题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才能使人们真正的生活在“美丽中国”,最终增加人们的社会福利。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有效的环境政策,环境政策本质上是国家为了消除或减轻环境外部不经济性而实行的各种制度安排、改进和创新,主要分为三类: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经济型环境政策和自愿型环境政策(1)。财税政策属于经济型环境政策,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赋予了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地位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使用财税政策来治理环境污染就显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财税政策,这些财税政策在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及环境污染出现的新问题,导致现行的财税政策难以再为环境污染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以“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动态博弈分析”为题目,从另一个视角出发,运用动态博弈的方法研究财税政策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在机制,揭示财税政策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推动效应,试图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财税政策建议。本论文在开展研究时,紧紧围绕着财税政策能不能推动环境污染治理、财税政策如何促进环境污染治理、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改进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首先,论文研究了环境污染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环境现状为例证明环境污染对国民社会福利的损害。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了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机制和原理,同时分析了我国现行环境相关的财税政策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的贡献与不足。再次,在前面理论铺垫的基础上,为了模拟现实财税政策的实施对政府和污染排放企业的影响,论文尝试运用博弈论中的动态博弈理论,研究博弈主体政府和污染企业在环境财税政策实施过程如何相互博弈,影响环境污染治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中的污染治理投资、转移支付和绿色采购政策;税务政策中的征税环境相关税、污染治理费和税收优惠。根据OECD的研究报告,证明补贴和税收(收费)是环境财政的主要政策工具,发现补贴和税收(收费)手段不仅实现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的目标,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高尔德(Goulder)和施耐德(Schneider)(1999)(2)及费舍尔(Fischer)和纽韦尔(Newell)(2005)(3)通过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环境政策的实证分析,得出“税收和补贴”两项政策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用最具代表性。本论文将根据OECD的研究报告观点,在高尔德(Goulder)等人有关税收和补贴的政策效果研究基础上,集中研究探索环境财税政策中税收(4)与补贴两个最为重要的变量工具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影响,并找出影响税收和补贴的因素。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税收和补贴,来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根据上述思路,论文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并通过文献综述说明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等内容;第二章对环境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对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到第五章围绕着财税政策能不能促进环境污染治理进行分析论证,主要研究环境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社会福利的机制原理;第六章、第七章围绕着财税政策如何促进环境污染治理进行分析论证,主要研究政府实施财税政策后,政府和污染企业在博弈过程中如何决策,其决策又是如何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第八章则是结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和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考虑如何进行改进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分析,论文得出主要结论简要陈述如下:(1)政府对环境污染是否征税是有条件的,不能一概而论,条件不同时征税手段可能无效。通过模型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对环境污染征税的有效性受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损失和企业污染排放率的约束。虽然,我们在政府与污染企业之间的博弈中,找到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即找到了最优环境税率使得政府和企业在动态博弈中同时实现两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模型求解出的最优税率是在单位环境污染损失和企业污染排放率两个因素的条件约束下得到的。当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污量较小,并且污染导致的社会损失较小时,政府对这类污染企业征税不会明显改善社会福利。此时,对企业污染征税对治理污染效果并不显着。当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污量大,或者排放的污染物导致的社会损失很高,如污染排放物造成较大的环境资源、人员健康损失等,亦或两者兼而有之时,对于这类污染性质的企业,政府通过对污染征税来调节污染排放量,治理污染是无效的。因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会减少生产、不会放弃排放污染,并且政府对污染企业征税所得难以弥补企业污染环境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此时只能用其他诸如法律、行政的手段进行强制污染治理才是较为合适的政策。(2)税收优惠政策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效果可能并不显着。当政府给予污染排放量与产品产量相关的企业税收优惠时,会使得污染企业产量增加,并导致该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进而增加企业利润和消费者福利。但是,却不能真正增加全社会的福利,因为企业产量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污染排放量的增加,前面税收优惠增加的福利刚好被环境污染导致的福利损失抵消掉。所以政府应该谨慎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使用,也要测重给予采纳绿色先进治污技术的企业行为进行优惠。(3)当政府对污染征税后,在采用绿色技术成本低于缴纳税收成本时,无论企业的竞争对手是否采用先进的治污技术,企业自身都会积极采用绿色先进的治污技术。因为企业率先采用绿色先进的治污技术,会降低企业的排污量,从而降低税收成本并获得超额利润,直到竞争企业也采用同样的治污技术。如果政府不对污染征税,则竞争企业之间根本没有采用绿色先进技术的动力。(4)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效用取决于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收益是否与其污染排放量一致,而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收益是否与其污染排放量一致又和污染物的排放、污染性质相关。针对收益成本与排放量不一致的污染物,补贴政策可能会失效。(5)中央政府污染治理目标和地方政府福利最大化目标可能存在难以兼顾的矛盾。中央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尽可能合理的污染治理目标。并且,中央政府在给予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时,应该充分考虑向污染治理困难的地区进行合理适当的倾斜,以减缓中央行政命令制定的污染治理目标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扭曲。最后论文根据研究结论和我国现行环境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及其他政策治理环境污染。其中财税政策涉及到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绿色采购、税收立法、绿化现行环境相关税种、开征环境税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内容。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本文对中国环境财税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政府(中央与地方)与企业围绕着环境税收及财政补贴展开的博弈,和博弈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效应,并给出一定的政策和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选择科学的环境污染治理财税政策工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朱建平[2](2013)在《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使得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中国政府己经高度重视人民币在计价、结算和储备领域所表现出的区域性乃至国际化发展趋势。寻求科学的人民币发展之路,积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己成为政府、企业、居民的共识。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谋求国际经济政治利益的前进号角己经吹响。本文首先界定了货币与货币竞争、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竞争的概念,并探讨了国际货币竞争的动机与模式。其次,分析了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历史演化过程,认为当代格局属于美元主导下的多元货币竞争格局并且具备一定的典型特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这一竞争格局影响较小,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同结局会显着影响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第三,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国际货币竞争对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认为国际货币竞争对世界己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在分析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的基本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货币竞争的收益-成本模型,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第五,分析了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必要性以及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提出了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基本策略和具体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依然是美元主导下的包括欧元、日元在内的多元货币竞争格局,国际货币竞争主要是美元与欧元的竞争,不过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在逐渐地加入到竞争中来。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无论是对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发展还是国际金融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00年以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都获得了相应的可计量收益与不可计量收益,并付出了一定的成本。美元每年获得的可计量收益较高且稳定,欧元和日元每年获得的可计量收益较低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另外,美元与欧元获得的不可计量收益较为丰盛、付出的不可计量成本较为有限,而日元获得的不可计量收益则较为有限、付出的不可计量成本也较高。人民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必要性在于:人民币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等收益、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正确认识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基本策略,认为人民币应该采取亚洲范围内的市场领导者策略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跟随者策略的竞争策略,并且要加强实体经济建设、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加强亚洲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加快建立人民币香港离岸金融市场以及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江日初[3](2008)在《内生性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膨胀、对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多种矛盾的胶着之中。自2006年以来,央行共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0次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未能消减。对冲操作和信贷控制,成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越来越依赖的重要政策工具。现实操作出现困难的根源在于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与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双重名义锚的事实:具体而言,在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下,当人民币币值存在低估或美元走弱时,中国国际收支将出现巨额顺差,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大量顺差将造成基础货币投放过度,在冲销不完善的情况下,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会促使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出口部门的繁荣与市场过多的流动性会促使投资的繁荣,这一现象的持续,很容易促使通货膨胀产生。而反过来,当人民币存在高估或美元走强时,由于中国经济很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额大幅下降,加之中国经济长期内需的不足,原来形成的出口能力使物价持续走低,此时经济处于增长放缓与价格紧缩之中。或许,我们可以把原因归咎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上,但也不容否认,在货币政策双重名义锚下,货币成为经济扩张与收缩推波助澜的重要工具。在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日益增强与货币政策遵从规则而非相机抉择的世界潮流下,以全方位、立体的视角研究中国货币政策转型及其支持条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七章,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为什么选择规则而非相机抉择,哪种目标规则更能适合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不同工具规则对中国近十年来的货币政策的检验意义,中国十余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特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型的路径与支持条件。本文主要创新包括:1、对中国货币政策全方位、立体的多种规则的适用性进行考察与分析。2、运用同一时段的较长时期样本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进行了多种工具规则的检验,在可比性更强的基础上对不同工具规则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的比较。3、考虑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影响因素,对中国基础货币供给内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4、分别提出了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过渡期与正式实施时期的构想。5、对中国货币政策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型的支持条件进行了有益思考。

高培勇[4](2005)在《破冰而出的稳健财政政策——关于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基本取向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从2005年起,中国财政政策的基调由"积极"转向"稳健(中性)"。不过,在经历了7年之久的积极财政实践之后,加上一系列体制性缺陷的约束,财政政策的转向操作异常艰难。形势的急剧变化,固然使得稳健财政政策终于破冰而出,但在现实的条件下,它的作为空间相当狭小。故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会一蹴而就,而要经历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改革将是其所可能采取的所有举措的一条主线。其中,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又是它所应着力推进的重点改革项目。

高培勇[5](2005)在《破冰而出的稳健财政政策——关于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基本取向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从2005年起,中国财政政策的基调由“积极”转向“稳健(中性)”。不过,在经历了7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之后,加上一系列体制性缺陷的约束,财政政策的转向操作异常艰难。形势的急剧变化,固然使得稳健财政政策终于破冰而出,但在现实的条件下,它的作为空间相当狭小。故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改革将是其所可能采取的所有举措的一条主线。其中,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又是它所应着力推进的重点改革项目。

顾爱平[6](2005)在《中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探究》文中提出行政许可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制度,但它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中国的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是在改革要求与改革条件存在某种失衡的背景下启动的,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缺乏理性的制度设计和明晰的理念支持,总体上尚处于一种“探索中徘徊”的状况。而现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本文尝试运用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和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采取比较、实证、借鉴的研究方法,对行政许可制度改革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且重点对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进行了宏观构建和路径探析。本文分五章加以论述: 第一章是行政许可之理论透视。本文认为,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认定其享有特定权利或自由所应具备的条件或标准的行政程序行为。行政许可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法律制度。行政许可涉及到权利与权力、政府与市场、公益与私益的合理调适。分析了行政许可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制约行政许可功能发挥作用的因素。 第二章是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之检视。本章分析了中国行政许可制度的现状和改革动因,以及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特征,通过回顾改革已经走过的历程和对行政许可立法的得失分析,认为继续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章是国外行政(规制)改革之经验借鉴。本章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大陆各国、原苏联东欧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行政(规制)改革的实践,总结出对于深化中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可以借鉴的六个方面的经验。 第四章是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之宏观构建。这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应当明确改革的长期目标、近期目标和三个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有限政府、行政公开、诚实信用、正当程序、便民高效、公共服务、责任政府的改革理念。 第五章是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之路径探析。这是本文的第二个重点。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首先,要从五个方面规范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严格设定行政许可、创新行政许可实施方法、规范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权利救济制度。其次,要从五个方面推进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推行激励性管制、打造服务型行政、重塑新型行政文化、建立官民互动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

胡春兰[7](2004)在《探析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文中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就目前和未来时期的政治经济状态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是必然的。本文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的原因和影响,并就积极财政政策如何淡出做了初步的分析。

高培勇[8](2004)在《财政政策:两难中的次优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优的选择是: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的前提下,着眼于“降低力度,调整投向”

沈国兵[9](2002)在《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及一个假说》文中认为在对汇率制度的选择及争议性假说做出理论综述、简要评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静态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动态问题,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复杂多样,而这些因素本身随着经济金融发展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由此,根据现实中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多因素差异性与互动性,笔者否定了中间空洞论假说,继而提出了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与相互转换假说。

二、财政政策:两难中的次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政策:两难中的次优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动态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环境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环境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1.4 基本理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
        2.2.2 环境财税政策
        2.2.3 环境税的含义
第3章 环境污染的社会福利分析
    3.1 环境与社会福利的逻辑联系
    3.2 环境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
    3.3 环境与社会福利函数
    3.4 环境污染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3.4.1 环境污染与资源错配
        3.4.2 环境污染与经济损失
        3.4.3 环境污染与环境公平
    3.5 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福利
    3.6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与社会福利分析
        3.6.1 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6.2 我国环境污染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机制
    4.1 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
    4.2 财税政策治理污染的传导途径
    4.3 财政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
        4.3.1 政府转移支付治理污染
        4.3.2 政府直接投资治理污染
        4.3.3 政府绿色采购
    4.4 税收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
        4.4.1 征收环境税治理环境的作用机制
        4.4.2 征收环境税治理环境的效应分析
        4.4.3 环境税收优惠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治理污染的现状
    5.1 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框架
    5.2 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治理环境污染
        5.2.1 环境保护治理财政支出
        5.2.2 直接投资
        5.2.3 财政转移支付
        5.2.4 政府绿色采购
    5.3 政府实施税收政策治理环境污染
        5.3.1 环境相关的税种
        5.3.2 环境相关的税收优惠
        5.3.3 目前我国排污费实施情况
    5.4 我国现行环境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动态博弈的环境税收机制研究
    6.1 研究问题及方法
    6.2 环境污染对需求函数的影响
    6.3 模型假设及变量含义
    6.4 征收环境税的二阶段动态博弈分析
        6.4.1 第二阶段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6.4.2 企业最优产量决策博弈分析
        6.4.3 企业治污技术采纳博弈分析
        6.4.4 第一阶段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6.4.5 环境最优税率及社会福利分析
    6.5 税收优惠的二阶段动态博弈分析
        6.5.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5.2 税收优惠的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动态博弈的财政补偿机制研究
    7.1 研究问题及方法
    7.2 模型假设及变量含义
    7.3 二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7.3.1 二阶段动态博弈情况
        7.3.2 污染治理总量内生时的财政补贴研究
        7.3.3 污染治理总量外生时的财政补贴研究
        7.3.4 相关结论
    7.4 引入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补偿机制
        7.4.1 研究背景及方法
        7.4.2 两级政府的一般模型
        7.4.3 相关结论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征税及税收优惠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结论
        8.1.2 财政补贴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主要结论
    8.2 相关政策建议
        8.2.1 完善财政政策治理环境污染
        8.2.2 完善税收政策治理环境污染
        8.2.3 完善其他配套政策治理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致谢

(2)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回顾
        二、国内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论文结构
    第五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际货币竞争的概念辨析
        一、货币与货币竞争
        二、国际货币与国际货币竞争
    第二节 国际货币竞争的动机与模式
        一、国际货币竞争的动机
        二、国际货币竞争的模式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二、货币的非国家化理论
        三、货币替代理论
        四、特里芬难题与新特里芬难题
        五、最优货币区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的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历史演化
        一、中世纪至18世纪的货币沉浮
        二、18~19世纪英镑的辉煌
        三、20世纪上半叶美元与英镑的寡头竞争
        四、20世纪下半叶日元的崛起与欧元的诞生
    第二节 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的基本格局
        一、当代国际货币竞争基本格局的内涵
        二、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基本特征的特征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影响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国际货币竞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一、特里芬难题得到缓解
        二、美元霸权得到遏制
        三、中间汇率制度有望重新流行
        四、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愈来愈重要
    第二节 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世界通胀水平明显下降
        二、国际贸易摩擦显着上升
        三、全球经济失衡可能得到缓解
    第三节 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
        一、国际资本投机有增无减
        二、国际金融市场力量发生变化
        三、区域金融合作加强
        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加快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的收益-成本分析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的基本态势
        一、美元与欧元争夺领导权
        二、日元国际竞争力逐渐衰落
        三、新兴经济体货币魅影初现
    第二节 收益-成本分析方法
        一、可计量的收益-成本分析
        二、不可计量的收益-成本分析
    第三节 主要国际货币的收益-成本分析
        一、美元的收益-成本分析
        二、欧元的收益-成本分析
        三、日元的收益-成本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美元仍然是当代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主导
        二、当代国际货币竞争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主要国际货币的竞争收益差别较大
    第二节 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必要性
        一、获得国际铸币税等收益
        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三、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第三节 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优势与劣势
        一、人民币的竞争优势
        二、人民币的竞争劣势
    第四节 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基本策略与对策
        一、基本策略的选择
        二、具体的对策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3)内生性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关于选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范围、思路、结构安排与方法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2 货币政策理论:相机抉择与规则之争
    2.1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与规则之争
        2.1.1 相机抉择与规则争论的几个阶段
        2.1.2 货币政策规则演进历程
        2.1.3 通货膨胀目标制:争论的收敛解
    2.2 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通货膨胀倾向:动态不一致性模型
        2.2.1 动态不一致性: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
        2.2.2 平均通货膨胀倾向:巴罗—戈登模型
        2.2.3 通货膨胀倾向的解决方案
        2.2.4 相关理论评述
    2.3 中国货币政策相机抉择实践及向规则转变
        2.3.1 中国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实践
        2.3.2 中国货币政策实践效果评析
    2.4 小结
3 货币政策规则:目标规则与工具规则
    3.1 引言
    3.2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研究综述
        3.2.1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与名义锚
        3.2.2 各种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简要比较
    3.3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研究综述
        3.3.1 弗里德曼规则
        3.3.2 麦克勒姆规则
        3.3.3 泰勒规则
        3.3.4 货币状况指数规则
    3.4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现状
    3.5 小结
4 中国货币政策:基于不同目标规则的比较分析
    4.1 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的适用性分析
        4.1.1 德意志联邦银行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实践简介
        4.1.2 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在我国的实践
        4.1.3 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制的评析
    4.2 汇率目标制的适用性分析
        4.2.1 汇率目标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2.2 我国汇率制度选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2.3 汇率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分析
    4.3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用性分析
        4.3.1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通胀波动与反通胀的必要性
        4.3.2 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条件
        4.3.3 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行性分析
    4.4 小结
5 中国货币政策:基于不同工具规则的检验
    5.1 基于前瞻性泰勒规则的检验
        5.1.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1.2 模型设定
        5.1.3 计量检验
        5.1.4 结论
    5.2 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测算
        5.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2.3 模型估计
        5.2.4 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估计和结果说明
        5.2.5 结论与政策含义
    5.3 基于麦克勒姆规则的中国货币政策检验
        5.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5.3.2 待检验模型的设定
        5.3.3 回归结果
        5.3.4 麦克勒姆规则模型扩展与再检验
        5.3.5 结论
    5.4 不同规则检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4.1 各种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基础
        5.4.2 各种规则检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5.4.3 结论
    5.5 小结
6 中国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内生性检验
    6.1 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操作回顾
        6.1.1 199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6.1.2 1996年以来货币政策主要操作回顾
    6.2 当前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国内外因素
        6.2.1 影响货币政策的国内因素
        6.2.2 当前影响货币政策的国外因素
    6.3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实证检验
        6.3.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6.3.2 货币供给内生性检验
    6.4 小结
7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转型路径及其支持条件
    7.1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转型路径设想
        7.1.1 过渡期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框架构想
        7.1.2 中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构想
    7.2 完善中国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型支持条件的思考
        7.2.1 增强央行独立性与明确责任的制度框架
        7.2.2 增加透明度及与公众沟通
        7.2.3 完善金融体系
        7.2.4 其他相关改革的支持
    7.3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与成果
后记

(5)破冰而出的稳健财政政策——关于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基本取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 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实践
    1.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2.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3.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
    4.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本
三、两难中的次优选择:2004年的财政政策取向
    1.退出之难
    2.继续之难
    3.两难之悟
    4.次优选择
四、 转机所在:戏剧性的变化
    1.对转向调整的追求
    2.“中性”的意义
    3.定名于“稳健”
五、在改革中转向稳健:2005年的财政政策取向
    1.一个渐进的过程
    2.由推进改革入手
    3.转向稳健的“十六字”方针
    4.可能的作用空间

(6)中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任务
第一章 行政许可之理论透视
    一、行政许可的发展规律
    二、行政许可的内涵理解
    三、行政许可的合理定位
        (一)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 公益与私益的关系
    四、行政许可的功能和作用
        (一) 行政许可的功能
        (二) 行政许可的作用
        (三) 制约行政许可功能发挥作用的因素
第二章 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之检视
    一、行政许可制度的现状
        (一) 制度概况
        (二) 存在问题
        (三) 原因分析
    二、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动因
        (一) 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 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 适应“入世”形势的需要
        (四) 遏制权力寻租的需要
        (五) 保障自由权利的需要
    三、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特征
    四、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评析
        (一) 改革之现状
        (二) 改革之成就
        (三) 改革之困境
    五、行政许可立法的得失
        (一) 《行政许可法》的创举
        (二) 《行政许可法》的缺陷
第三章 国外行政(规制)改革之经验借鉴
    一、各国行政(规制)改革的实践
        (一) 美国的行政规制改革
        (二) 日本的行政规制改革
        (三) 韩国的行政规制改革
        (四) 英、新、澳等国的行政改革
        (五) 欧洲大陆各国的行政改革
        (六) 原苏联东欧国家的行政改革
        (七) 第三世界国家的行政改革
    二、国外行政(规制)改革的经验借鉴
        (一) 稳健、持续、渐进地推进改革
        (二) 依法推进行政许可制度改革
        (三) 改革应当以市场为基本导向
        (四) 重视对成本和效益的经济分析
        (五) 实行被规制者参与的官民互动
        (六) 加强对许可制度改革的司法审查
第四章 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之宏观构建
    一、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 长期目标
        (二) 近期目标
    二、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 从偏重“效率”转向“效率与公正”并重
        (二) 从关注“权力”转向“权力与责任”并重
        (三) 从依赖“强制性手段”转向“强制性手段和非强制性手段”并重
    三、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理念塑造
        (一) 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
        (二) 树立行政公开的理念
        (三) 树立诚实信用的理念
        (四) 树立正当程序的理念
        (五) 树立便民高效的理念
        (六) 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
        (七) 树立责任政府的理念
第五章 深化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之路径探析
    一、规范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
        (一) 严格设定行政许可
        (二) 创新行政许可实施方法
        (三) 规范行政许可实施程序
        (四) 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五) 完善权利救济制度
    二、推进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一) 推行激励性管制
        (二) 打造服务型行政
        (三) 重塑新型行政文化
        (四) 建立官民互动机制
        (五)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三、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
        (一) 改革行政体制
        (二) 健全市场机制
        (三) 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四)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五)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六)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七) 加强反垄断工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9)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及一个假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
三、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几个争议性假说
    (一)原罪论(doctrine of the original sin)
    (二)稳定霸权论(stabilizing hegemony hypothesis)与汇率变动转移论(volatility-transfer hypothesis)
    (三)浮动论与恐惧浮动论(fear of floating)
    (四)中间空洞论(hollowing-out of intermediate regimes)与反中间空洞论
四、简要评述与一个假说

四、财政政策:两难中的次优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财税政策治理环境污染的动态博弈分析[D]. 黄韬.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2]当代国际货币竞争研究[D]. 朱建平. 南京大学, 2013(05)
  • [3]内生性视角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转型研究[D]. 江日初. 厦门大学, 2008(08)
  • [4]破冰而出的稳健财政政策——关于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基本取向的分析[A]. 高培勇. 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 2005
  • [5]破冰而出的稳健财政政策——关于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基本取向的分析[J]. 高培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5)
  • [6]中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探究[D]. 顾爱平. 苏州大学, 2005(12)
  • [7]探析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J]. 胡春兰. 甘肃科技纵横, 2004(06)
  • [8]财政政策:两难中的次优选择[J]. 高培勇. 经济, 2004(01)
  • [9]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及一个假说[J]. 沈国兵. 世界经济文汇, 2002(03)

标签:;  ;  ;  ;  ;  

财政政策:困境中的次优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