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对比分析

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对比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目的:通过对依帕司他,α-硫辛酸两种药物分别与甲钴胺以及前列地尔联合,观察其治疗糖尿病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临床资料,所有入院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额外使用依帕司他50mg/次,B组则给予α-硫辛酸600mg的静脉注射。结果:两组治疗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获得改善,且A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预示安全性较高。结论: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两种药物分别联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在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面,关于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相比采取纠正代谢紊乱的方法,改善微循环便显得略逊一筹了。

【关键词】依帕司他;α-硫辛酸;甲钴胺;前列地尔;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2-0108-02

作为糖尿病的慢性病发生症的其中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它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极为恶劣的严重影响[1]。而关于依帕司他、α-硫辛酸的实验表明,此二者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别均高于其对照组。因此,这里分别使用依帕司他、α-硫辛酸结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并研究观察,来对两者之间的性能进行观察评估,并据此产生以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临床资料,男39例,女21例,年龄均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1.4±1.5),被诊为2型糖尿病9个月~15年。按照WHO1999年针对糖尿病的分型标准和诊断方法进行对糖尿病的诊断[2]。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当两组在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糖尿病的饮食,规律运动给所有病例都按照常规给予,使用胰岛素配合血糖水平治疗,或根据血糖水平选择降糖药物,将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治疗前2周内能够达到:空腹的血糖<7.0mmol/L,在餐后两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同时配合使用甲钴胺0.5mg/次,静脉注射1次/d,前列地尔静脉注射10ug/d;基于这些治疗完成的基础上A组30例患者依次加用依帕司他50mg/次,3次/d,口服;B组30例静脉滴注α-硫辛酸,1次/d。两组均为6周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的前后时期均需记录体征的变化及临床症状,肌电图检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NCV);统计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对两组神经传导的速度进行比较

如下表,两组治疗前MNCV和SNC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获得改善,且A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两组速度比较有关于神经传导(x-±s)

注:与治疗前相比,*表示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5。

2.2安全性观察

所有病例在用药的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的前后两组间的病例的心电图,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均未发现明显的改变。

3.讨论

以远侧的对称性神经病变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一种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麻木,痛觉过敏,疼痛,肌无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极其严重地不良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是其发病机制,这有可能是与长期的严重高血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代谢障碍,其包括多元醇通路激活,非酶促蛋白糖基化以及肌醇耗竭等、也可能与微循环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的增多和因自身的免疫紊乱或氧化应激的免疫损伤等多方面的各种因素有相关联系[3]。目前,缺乏特异性方法针对药物治疗,而治疗基础就是良好的血糖,采取的治疗措施和症状控制的方案应该针对有关于病因及病理的生理机制,预防和治疗各种因为神经病变引起的有关于其他器官系统等的并发症。

本研究通过用药方式的联合这一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两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发现均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而治疗后两组间的正中神经SNCV的比较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但是其余神经传导速度的增加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依帕司他与甲钴胺、前列地尔的联合在神经传导速度这一方面明显优于α-硫辛酸与甲钴胺、前列地尔的结合。这一表现的原因可能推测出,对于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神经的传导速度的恢复在对于病因治疗方面,采取的代谢紊乱的纠正重要于改善微循环,但由于此组的病例数相对较少,故具体的治疗机理及其有关于神经的传导速度的恢复疗效方面的差异还需收集更多病例继续深入探讨研究。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分别与甲钴胺、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表现出可观的疗效收益,但在针对病因治疗方面,依帕司他更利于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早期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柯楠.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及前列地尔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5):90-92.

[2]杨智勇.α-硫辛酸、前列地尔、依帕司他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5,19(4):9-11.

[3]丁燕萍,王翼华,王前,等.依帕司他,甲钴胺,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5,11(18):8-8.

标签:;  ;  ;  

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