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外科护理临床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外科护理临床研究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53例早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53例晚期患者采取外科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中的护理效果,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与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对外科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78%,低于对照组(24.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护理满意度为75.47%,低于观察组96.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外科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静脉血栓;外科护理;临床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管内静脉血凝固。发病后,四肢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较为明显,行走或运动疼痛也会加重。常见于产后、外伤、盆腔手术、晚期癌症、昏迷、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周期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护理的临床效果,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术护理方案,效果良好。可防止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开展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手术后下肢骨折106例为研究对象。以53例早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53例晚期患者采取外科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女性24例,男性29例,平均年龄(51.88+4.24)岁。观察组女性25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51.76+3.4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的总体数据相似,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临床比较研究。在向所有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后,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在出院后进行常规检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熟悉医院环境。同时,介绍了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方法,阐述了患者家属预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是针对饮食规划进行解释,使患者家属配合护士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

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外科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急性护理和慢性康复护理。首先,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的指导。主要是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心中的恐惧和焦虑。通过与患者的深入沟通,倾听患者的烦恼,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保持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将以往的康复案例介绍给患者,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以及康复治疗的安全性,进而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强化积极心态,达到对疼痛的积极反应的健康心理状态。

其次,饮食调理的护理方向主要是指导患者的饮食规划,尽量吃低脂食品,主要是新鲜水果和蔬菜,包括:冬瓜、西瓜、椰壳、红豆、鲤鱼等利尿消肿食品,避免吃油腻辛辣的食品。在部分患者术后情况不固定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急性期患者的外科护理干预。卧床休息刹车,保护患者体温,避免枕膝,按摩患肢,尽量将患肢抬高至心脏2_cm以上。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改变患者体位,防止皮肤溃疡。高度警惕肺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胸痛、血压下降异常症状,应立即帮助患者仰卧,避免严重翻身、咳嗽和深呼吸。同时对患者进行吸氧护理,通知主治医师抢救。

1.3评价指标

以患者在康复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发率为评价指标,病发率越高则说明护理干预效果越差,病发率越低则说明外科护理成效越为理想。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调整。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相对满意,即病例数与总病例数之比。护理总满意度越高,手术护理效果越好,反之亦然,护理效果越差。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U19.0统计软件对上述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以n%表示,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手术护理满意度为75.47%,低于观察组96.2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期间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

3讨论

通过对106例患者的临床外科护理干预,可以发现患者对医院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信任感,这是改善护士与患者关系,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的有效途径。在饮食护理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不高,需要经常督促患者注意康复过程中饮食的规律性。在急性护理方面,定期改变患者的体位可避免皮肤溃疡,是护理效果持续的显著措施。在慢性康复期的护理中,应注意康复治疗早期患者的自我运动意识,尽早下床活动应尽可能成为护理的重点。在负责护士的陪同下,病人被引导下床。同时,在康复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弹性袜和绷带,帮助患者调整弹性,满足皮肤松弛的基本要求。同时采用熏洗护理干预,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主要手术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表明,优化的临床外科护理方案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前起到预防作用,并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后起到快速康复作用。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外科护理措施更适合患者的病情,能为患者减轻病情和疼痛带来积极的效果。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外科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更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中西医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4):201.

[2]张瑞荣.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双足与保健,2017,26(10):101+103.

标签:;  ;  ;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外科护理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