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叶片冷却结构参数化及带肋通道优化设计

涡轮叶片冷却结构参数化及带肋通道优化设计

论文摘要

涡轮作为燃气轮机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对燃气轮机的效率和功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涡轮前燃气温度是提高涡轮效率、增加推重比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先进燃气涡轮多采用复合冷却方式来对叶片进行强化冷却,以期提高涡轮前进口温度。因此,如何快速设计满足要求的先进的冷却结构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涡轮叶片冷却结构的CFD数值计算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优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涡轮叶片冷却结构优化思路,实现了优化平台的系统建立,即对冷却结构进行参数化建模,网格的自动离散,确定寻优目标,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用CFD进行流场计算和分析,对冷却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最终提出了一种涡轮叶片冷却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在搭建优化平台的基础上,对不同Re数下的矩形带肋通道和U型带肋通道的几何参数(肋角度、肋间距)对换热性能和流动损失的影响进行寻优计算,以期获得最大的冷却效率和最小的流动损失,然后分析流动的现象和机理,为以后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本文给出几何参数(肋角度、肋间距)对换热性能和流动损失的影响的优化结果和分析。矩形带肋通道优化结果,在雷诺数为10000条件下,肋角为48.5°和肋间距与肋高比为6.17时分别有最好的换热性能;在雷诺数为30000条件下,肋角为50.32°和肋间距与肋高比为7.53时分别有最好的换热性能;在不同雷诺数下,当肋角接近30°和肋间距与肋高比接近6时时有最好的综合热性能。U型带肋通道优化结果,在雷诺数为10000条件下,肋角为46°时有最好的换热性能,肋间距与肋高比为6.18时有最好的综合换热性能;在雷诺数为30000条件下,肋角为47°时有最好的换热性能,肋间距与肋高比为11.1时有最好的综合换热性能;在不同雷诺数下,当肋角接近30°时有最好的综合热性能,肋间距与肋高比为14时有最好的换热性能。对于带肋直通道,优化发现斜肋诱导了肋间的横向二次流,提高了换热效果,不同的肋角度对二次流的影响不一样;肋间距的不同影响边界层的分离与再附,使得换热效果也不一样;角度越小流动损失也越小。对于U型双流程通道,弯头区诱导的强烈的二次流,使得弯头区与第二流程的上游的换热效果提高,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流动损失;通过分析发现第二流程布置肋片会减弱弯头区对第二流程换热效果的影响,所以建议第二流程上游不要布置肋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涡轮叶片冷却和优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涡轮叶片几种典型的基本冷却方式
  • 1.2.2 涡轮叶片的复合冷却方式
  • 1.2.3 国内外冷却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4 先进冷却技术的发展方向
  • 1.2.5 国内外涡轮叶片的优化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及优化平台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数值计算方法
  • 2.2.1 控制方程
  • 2.2.2 湍流模型
  • 2.2.3 数值方法
  • 2.3 优化设计平台
  • 2.3.1 参数化建模
  • 2.3.2 网格自动生成
  • 2.3.3 数值求解方法与后处理
  • 2.3.4 优化设计变量、目标函数的确定
  • 2.3.5 优化算法
  • 2.3.6 优化流程集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矩形带肋通道数值优化设计
  • 3.1 矩形带肋通道物理模型
  • 3.2 矩形带肋通道的数值优化模型
  • 3.2.1 数值模拟方案
  • 3.2.2 湍流模型的选择与网格验证
  • 3.3Re 数为 10000 时矩形通道传热和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3.1 不同α对矩形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3.2 不同α对矩形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3.3 不同P/e对矩形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3.4 不同P/e对矩形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4 Re数为 30000 时矩形通道传热和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4.1 不同α对矩形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4.2 不同α对矩形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4.3 不同P/e对矩形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4.4 不同P/e对矩形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U型带肋通道数值优化设计
  • 4.1 U型带肋通道物理模型与数值方案
  • 4.2 Re数为 10000 时U型通道传热和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2.1 不同α对U型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2.2 不同α对U型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2.3 不同P/e对U型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2.4 不同P/e对U型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3 Re数为 30000 时U型通道传热和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3.1 不同α对U型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3.2 不同α对U型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3.3 不同P/e对U型通道传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3.4 不同P/e对U型通道综合热性能的优化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温超导悬浮装置的冷却结构设计与试验[J]. 中国科技论文 2017(22)
    • [2].不同冷却结构对螺杆真空泵转子热载荷的影响[J]. 真空 2016(04)
    • [3].微小通道在叶片冷却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09(09)
    • [4].高温涡轮动叶冷却结构方案对比分析研究[J]. 汽轮机技术 2017(03)
    • [5].大型发电电动机转子冷却结构论证与计算分析[J].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7(06)
    • [6].涡轮第二级动叶冷却结构设计研究[J]. 节能技术 2013(05)
    • [7].单筒形氢氧燃烧室壁面冷却结构及特性研究[J]. 动力工程学报 2018(05)
    • [8].涡轮动叶冷却结构设计方法Ⅲ:气热耦合计算[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09)
    • [9].注塑模具随形冷却结构对制品成型的热响应分析[J]. 中国塑料 2015(06)
    • [10].典型层板冷却结构热疲劳破坏特性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14(05)
    • [11].某型高压动叶冷却结构设计[J]. 汽轮机技术 2010(06)
    • [12].倾斜冲击与柱肋组合冷却结构的传热特性[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9(02)
    • [13].某重型燃机透平动叶冷却结构设计[J]. 汽轮机技术 2014(05)
    • [14].4种冷却结构对叶片前缘流动换热影响的比较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7(07)
    • [15].截锥不同冷却结构对喷管腔体红外抑制特征影响的数值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14(10)
    • [16].涡轮动叶冷却结构设计方法Ⅱ:管网计算[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06)
    • [17].冷却结构对连铸结晶器铜板热变形的影响[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2(12)
    • [18].湿法气化技术工艺喷嘴冷却结构优化设计[J]. 现代化工 2008(11)
    • [19].冷却结构对中压透平级蒸汽冷却性能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5(05)
    • [20].涡轮第二级导叶冷却结构设计研究[J]. 节能技术 2013(03)
    • [21].开孔形状对迷宫冷却结构冷却效率的影响[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8(04)
    • [22].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壳体冷却结构设计及热仿真分析[J]. 时代汽车 2020(16)
    • [23].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冷却结构的发展及浮动壁结构的关键技术[J]. 航空工程进展 2013(04)
    • [24].具有凹陷涡发生器的网格冷却结构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J]. 航空动力学报 2013(07)
    • [25].涡轮动叶冷却结构设计方法Ⅰ:参数化设计[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04)
    • [26].M310堆顶冷却结构流场和温度场数值仿真[J].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14(07)
    • [27].新型冷却结构在1080m~3高炉上的应用[J]. 炼铁 2019(01)
    • [28].高温涡轮导叶冷却结构方案对比分析研究[J]. 节能技术 2017(06)
    • [29].基于昆虫翅脉仿生流道的数控机床主轴系统冷却结构热设计[J]. 工程设计学报 2018(05)
    • [30].燃气涡轮静叶冷却结构设计流程及分析[J]. 节能技术 2014(01)

    标签:;  ;  ;  ;  ;  

    涡轮叶片冷却结构参数化及带肋通道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